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博物馆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学术研究 / 珍品赏析 / 展览活动 / 收藏理论 / 收藏知识 / 收藏视频 / 联系我们

        马未都:最美好的人生是重活一回

          马未都:最美好的人生是重活一回

           “机场高速公路大山子出口出,走机场辅路过五环约四百米,穿过南皋桥前行约六百米,看到高压线塔右转,过不规则十字路口前行四百米路南二层红顶白楼,观复。”据说这是一条已经被马未都发了千百次的短信。按照上面所说,我在北京城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街道上找到了那座红顶白楼——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观复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 

              提到马未都,人们想到的是“收藏家”、“玩家”。他却对这些称呼不以为然。他认为“收藏家的帽子已经有些泛滥”,“玩家的称呼也早就过时”。“我认为成为‘家’至少要著书立说,不然有多少收藏,至多也就算个财主。”“称呼无所谓,关键在于你对收藏,对文物很热爱,思想有见地。”收藏家也好,玩家也罢,马未都把自己的很多藏品拿出来开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倒是不争的事实。 

              采访前,工作人员带我浏览了一遍二层四个馆的博物馆:陶瓷馆、家具馆、门窗馆和工艺馆。问及东西的来源,马未都说:“除了一些私人原有的东西外,也有不少是从香港和海外的拍卖会上买的。我们的各个馆在全国都非常有特色。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会尽力把它们办好。” 

              创办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倒没想太多,简单地认为办私人博物馆是件有意义的事儿,既填补一项空白,也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记得当时看到很多人办展览,我就希望能办个博物馆能把一些展览固定下来。后来发现,办一个高品质的博物馆是非常难的事情。我只能向朋友求助。”现在博物馆已经改成理事会制度,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群策群力,为博物馆贡献一己之力。身为馆长的马未都每天依然要处理各种日常事务,今天的观复对他而言也早已超出了只是因为收藏兴趣使然的结果。打理博物馆,不亚于经营一家企业。 

              “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因此理事们不可能在这里赚到钱。”马未都将理事会制的博物馆戏说成“文物界的希望小学”,“大家是为了共同的兴趣来做这件好事回馈社会”。这些理事都是些功成名就的人,也都是马未都的朋友。他们行事低调,甚至连姓名都不愿意向外界透露,于是,那些抛头露面高调的事情都由马未都来承担。 

              “我本就是个文化人。从我发表小说,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我就成了一个‘在场上’的人。当文明形成时,人们追求名利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写小说,就是为了追求名。想想,当年只有4个版,发行量在300多万份的《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我的小说《今夜月儿圆》是什么感觉!尽管那些当时写的小说今天看来没什么,但当时就是吸引了很大一批读者。每天我都收到很多读者来信。现在很多文学创作要挖空心思抓读者的眼球,那会儿只要一有作品蹦出来,就是抓眼球的东西。” 

              谈及中国的私人博物馆和西方的私人博物馆相比,马未都说道:“中国的私立博物馆和西方的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私人博物馆的生存现在还处于一种野生的状态,它并没有纳入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私人博物馆只是勉强有个社会地位,多少有些像暂住户口。中国的私人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注册数量中,还占不到1%%。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私人博物馆占六成,国家的才占四成。中国的私人博物馆要想发展到国家博物馆的水平,我个人认为,恐怕要花上几百年的时间。” 

              ▲▲▲“我的收藏是趟着石头过河,没走弯路,只有磕磕碰碰。” 

              说起以前因为收藏而经历的事,马未都其实并不认为自己走的是“弯路”。即使对于他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花1600块买四扇屏”、“被老乡诓了买假货”、“去天津买货,差点中套”的故事,马未都边笑边说,“我们当时走的路真还算不上什么弯路,至多有些磕磕碰碰。这些事情非常正常,实在算不上什么。那会,好长一段时间,买个东西也就10块,8块的。放在今天,你觉得自己吃了多大的亏?现在回想起以前,我还记得当时玉渊潭甬道上一溜摆着的小摊。当时随便问个价,开价在12块、16块的,都是高的。如果当时你有钱,把所有的东西都买下来。今天看看,那些买下的东西没一个是赔钱的!对我而言,在收藏路上,我的代价只是一个年龄上的代价。” 

              “今天一些人在收藏上走了弯路是因为这些人走进了误区。这个误区是人们看收藏的文物时,只看到它的资本价值而没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另外一个误区就是,人们急功近利地追逐那些升值快的东西。而事实是,当你看到一个东西升值很快时,意味着它也已经快接近尾声了。就好像是盛开的鲜花,它离凋零也不远。对收藏者而言,难的是你要找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这才是本事!而一般人都容易陷在以上的两个误区中,让一件原本充满乐趣和享受的事情变得了无生趣。” 

              ▲▲▲“影象收藏将可能成为新热点。” 

              事物总有产生、发展和衰弱的过程。而一切事物“最美丽的时期就是在它的初始阶段”。收藏也是如此。家具、瓷器、油画、水墨画……已经或正在经历着自己的繁盛期,下一站的投资新热点会是什么? 

              马未都说道:“如果我们从非常功利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艺术门类中下一个最可能让你在财富上获得利润的就应该是摄影。”作为一门无国界的艺术,影象作品就是用最直接的画面语言向你述说一件事情或者记录下某个瞬间。“如果说让你去收藏碑帖,你看不懂上面写的字,也不明白它在说什么,你怎么做收藏?而影象作品是最直观的表达。好的影象作品可以感动很多人,这是首要的标准。” 

              “一个不处在最底层和最顶层的观众,被一张影象作品感动了,我们就可以说这张影象作品具有感动大多数人的力量。反过来说,它能感动大部分人时,也就感动了你。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处在社会中层。所以,解海龙的‘大眼睛’很成功,它感动了大多数人。” 

              当西方人对中国龙飞凤舞的书法或者繁复的花纹图案感到费解,中国人因为老祖宗的传家宝在国际收藏品市场上的尴尬地位而耿耿于怀时,影象作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打通中西任督二脉的责任。这在穿梭于世界各大拍场的马未都看来,是个预言,也是个希望。 

              “从时代发展来看,世界早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我的孩子那一代很多都是读着连环画长大的,对于他们来说,图片已经相当于文字的功能。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读字。从另一个角度说,读图把人类的想象力抹杀了,而文字是具有想象力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个倒退。因为老祖宗创造文字之初,那些‘字’都是‘图’,文字的发展是从‘图’演化到今天看到的汉字。从一个很高的历史高度看,读图是人类进入的误区。” 

              但和文字具有想象力和带有主观性的记录相比,图象的客观记录是文字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它的“客观”,使影象作品能被看作一个无声且有力的历史见证者。 

              “以影象的本质来看,摄影术的发明就是为了忠实地记载客观现象。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历史的文字记载有多少是正确的?真实的?相比较于文字记录,绘画作品更真实。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它们都记录下历史上的一次事件、一个市井生活,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国之重宝。但绘画仍然包含一个创作的过程,尤其画一些比较纷杂的事物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当时千年前的照片,它肯定会因为更加客观的记录比那些绘画要重要很多倍!毕竟,摄影技术的发展到现在才100多年。再过几百年,回过头看,影象收藏一定是最重要的!而这些记录,在千年后,一定也是最重要的证据。不仅因为它们客观的记录反映了时代,也因为少量能流传下去的缘故而弥足珍贵。” 

              和瓷器、家具、绘画相比,影象作品更依赖科技手段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劳作。“那些劳作表达人们对文明的一种追求。而大部分影象作品是一个客观纪实。如果今天有人手头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各一张真实的片子,这人也就是世界首富了。”(笑)从历史的发展看,“我非常看好影象作品的收藏。” 

              ▲▲▲“最美好的人生是能重活一遍,也许我不做收藏。” 

              说到将来自己的孩子是否会继承他耗费了大半生的收藏事业,马未都笑着摇头。“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不会把他绑着一定要按我走的路走下去。” 

              而说到自己的人生,他说:“我认为最美好的人生是人能重活一回。如果人生只有80年,我希望活50岁以后,能重回到20岁,然后再活30年。所谓‘重活’的概念是,当你的人生经验已经积累到一定时候,你再回头看以前的一些事情,你就不会再做出相同的判断。我现在50岁了,如果能让我回到20多岁的时候,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也许,那会儿我就不做收藏了。” 

              原以为,不说其他的贡献,这“第一家博物馆”就足够能让历史记住他的名字。可偏偏,马未都看得太透。“占了第一的位置又怎样?历史上看,能留下名的,除了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而且能留下,让人记住的,一定是有定论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会沉默,等有定论时,我早就被人忘了。对于这些,我真无所谓。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看到这个社会,心存感恩就好。” 

              ·采访手记· 

              很久以前就知道马未都,因为他的小册子《马说陶瓷》。世面上,这本书现在难觅踪影。很运气,马未都在采访后送了我一本。扉页上,他写了四个字:“文法无边”。 

              尽管现在他的名字总是和收藏联系在一起(连我的这篇小文也不例外),但个人认为任何人的最初的情怀与记忆是无法褪去的。于马未都而言,写作已经离得远了。当年那个洋洋洒洒的写字文青今天不过是一位头发斑白的半百老者,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依稀透露着一些与进行文字创作的人相通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使他区别于其他的收藏家——更高调,更入世,也更文人。 

              不论有的事是不是足以向外人道来,倒是衷心希望他能提起老笔,把自己曾经的“辛酸”写出来。算是一个记录,至少不会让人们的某一段历史留白!? 

              ·个人简历·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城。早年,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工,业余时间写小说。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马未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随后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已经于2002年面世,目前他又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More 最新动态
      ·马未都:最美好的人生是重活一回
      ·观复博物馆11周年纪念暨一汽奥迪工艺馆揭牌活动
      ·一生有"六奇" 马未都:风投青睐的博物馆馆长
      ·市场呼唤艺术品投资经纪人
      ·走进首家私人博物馆
      ·玩博物馆,最奢侈的享受
      ·马未都先生携新书《醉文明》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读者见面会
      ·瓷之色——千年之色 华美绽放
      ·《瓷之色》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参观观复博物馆
      More 珍品赏析
      黄花梨围子架子床
      满雕龙纹高束腰三弯腿大画桌
      野草滩的晚秋
      诱惑日记
      • 电话: 010-64338887  邮箱: office@guanfumuseum.org.cn QQ :
      •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53号路北
      Processed in 0.376(s)   2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